你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最新动态 > 公司新闻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发布日期:2025-09-25 20:49:41 点击次数:

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裔青年正快步走向图书馆,他背着沉重的书包,手中还拿着一把细长的剑袋,这位青年正是近年来在国际剑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击剑运动员费若秋,从巴黎的剑道到纽约的象牙塔,这位年轻的"旅法剑客"正在哥大开启他人生中全新的挑战。

从剑道到校园:一个不寻常的选择

2024年巴黎奥运会结束后,当大多数运动员都在规划下一周期的训练和比赛时,费若秋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——暂别职业剑坛,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比较文学与法国文化的联合学位。

"许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生涯巅峰期选择回归校园,"费若秋在哥大Butler图书馆旁的咖啡厅接受专访时表示,"对我而言,击剑不仅是体育竞技,更是一种文化对话,我在法国训练多年,深深感受到体育与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,现在正是时候深化这种理解。"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费若秋的选择并非一时冲动,在法国训练期间,他就通过远程课程完成了巴黎第一大学的艺术史学分,并一直保持着阅读和写作的习惯,他的教练皮埃尔·马丁表示:"费若秋总是带着书本来训练场,这在职业运动员中相当罕见,我虽然不舍得这样一位优秀选手暂时离开剑道,但我尊重他对知识的追求。"

双城记:巴黎与纽约的文化穿梭

费若秋的人生轨迹与两座世界文化之都紧密相连,他在18岁时前往法国接受专业击剑训练,迅速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,获得"旅法剑客"的美誉,他从塞纳河畔来到哈德逊河旁,继续他的跨文化之旅。

"巴黎和纽约都是文化熔炉,但融合的方式各不相同,"费若秋比较道,"在巴黎,文化像层次分明的千层酥,传统与现代保持着微妙的平衡,而在纽约,文化更像一盘色彩鲜艳的沙拉,各种元素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却又和谐共存。"

这种跨文化体验直接影响了他的学术选择,费若秋的研究方向聚焦于19世纪法国文学中的东方主义表征,以及当代体育文化中的身份政治问题。"击剑运动本身就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,"他解释道,"从欧洲宫廷的决斗文化到现代奥林匹克竞赛,这项运动一直在讲述着权力、荣誉和身份的故事。"

时间管理:平衡学术与训练的巨大挑战

作为一名现役运动员,费若秋仍需保持每天至少三小时的训练量,以维持竞技状态,哥大的学术要求极为严格,每周需要阅读数百页文献并完成大量写作任务,如何平衡这两者成为了他最大的挑战。

"我的一天从清晨5点开始,"费若秋分享了他的时间表,"先是体能训练,然后上课、图书馆学习,下午是技术训练,晚上继续学习,周末通常用于比赛或者完成论文。"

哥大体育部为他提供了专门的支持,包括灵活的教学安排和个性化的训练计划。"费若秋是我们项目中最特殊的学生之一,"他的学术顾问、比较文学系教授艾琳·莫里斯表示,"他不仅要在学术上达到哥大的高标准,还要维持世界级运动员的训练强度,他的自律和时间管理能力令人惊叹。"

这种高强度的生活是否让他感到疲惫?费若秋笑了笑:"确实累,但无比充实,击剑训练反而成为我学术研究的'减压阀',而学术思考又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击剑背后的文化维度,两者相得益彰。"

文化桥梁:通过体育促进中西交流

费若秋的特殊经历使他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天然桥梁,在哥大,他组织了"击剑与文化"系列工作坊,通过击剑运动介绍中西文化交流史,他还与东亚系合作开设了短期课程,探讨中国武术与西方击剑的哲学基础比较。

"体育是一种世界语言,"费若秋说,"但每种体育项目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密码,我希望能够解读这些密码,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更好地相互理解。"

今年春季,他策划了"从剑道到书道:东亚书法与西方击剑的对话"展览,将击剑的运动轨迹与书法笔触进行比较,展示东西方艺术中力量与优雅的结合,展览吸引了大量师生参观,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亮点。

未来规划:重返剑坛与学术追求

对于未来,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,他将在完成哥大学业后重返职业剑坛,备战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,但他不打算放弃学术道路,计划最终攻读博士学位,并希望将来能够建立跨学科的研究中心,专门研究体育与文化的关系。

"现代体育需要更多元的声音和视角,"费若秋说,"运动员不应该被限定在赛场上,我们完全可以同时追求竞技卓越和智力探索,我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鼓励更多年轻运动员重视文化教育,成为更有深度的体育人。"

哥大体育部主任彼得·皮林对此表示赞赏:"费若秋代表了新一代运动员的形象——他们不仅是竞赛者,更是思想者和文化使者,我们非常荣幸能够支持他这样的学生运动员实现多元发展。"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夕阳西下,费若秋收拾好书本,前往校园体育馆进行晚间训练,在哥大哥特式建筑的映衬下,这位"旅法剑客"的身影显得格外独特——他既是追求学术卓越的莘莘学子,又是追逐竞技梦想的世界级运动员,在他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体育与教育结合的最佳范例,也看到了新时代中国运动员的多元形象。

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不仅是个人的选择,更代表着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新方向:体育人才正在突破传统框架,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中国运动员的深度与多样性,这条道路或许不寻常,但正因如此,才格外值得期待。